一次“好心转账”背后的陷阱:我成了资金冻结的受害者



前几天,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微信消息:“我这边有点急事,能不能帮我收一笔钱?”这位朋友平时为人正派,关系也算不错,我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发了过去。几分钟后,果然到账了一笔钱,不多,大约三千多元。可不到半个小时,手机银行突然弹出通知:账户被冻结,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我一头雾水,第一时间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客服告知:账户涉及“异常资金流动”,配合警方调查,暂时冻结。与此同时,我也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说我涉嫌洗钱,需要到派出所做笔录。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去派出所后才知道,这笔钱涉嫌诈骗,是从一位被骗的受害人账户中转出来的,而我是所谓的“资金中转站”——也就是警方常说的“跑分账户”。我给朋友提供了账户,实际上就是“帮助洗钱”,哪怕我自己并不知情,也成了“涉案账户”的一部分。
我当场联系那个朋友,微信却已经联系不上了,朋友圈也清空了。这让我怀疑:我所谓的“朋友”,很可能早已被盗号,或者干脆就是利用了我对他的信任,设下陷阱。
在做完笔录后,我开始真正体会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银行卡被冻结意味着我无法接收工资、不能用支付宝和微信绑定支付、甚至信用卡还款也受限。生活节奏瞬间被打乱,最难的是解释清楚这件事——因为对很多人来说,你“收了别人转账的钱”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可疑了。
我上网查了一些类似案例,发现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关键词像是“养卡”、“跑分”、“洗钱”、“电诈”、“资金回流”等等,都成了警方重点打击的对象,而我,成了无知参与其中的“工具人”。
整个过程中,我才明白:哪怕只是一次看似普通的“帮忙收款”,也有可能将自己置于极高的法律风险中。即使你没有主观恶意,法律并不会因此就放过你。很多诈骗团伙利用人情关系、社交信任或者轻信心理,把普通人变成“洗钱链条”中的一环。而被害人,除了被骗的苦楚,还有我们这种“好心帮忙者”带来的二次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