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我,站在家暴的阴影下问:“报警可以吗?”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晚上。饭桌上的碗筷还未冷透,父亲的酒杯却已空了好几轮。每当酒精在他身体里翻滚,就像一道指令,唤醒了那个隐藏在他身体里的暴力因子。我早就习惯了他喝酒后的吼叫,摔门,砸东西,可我没办法习惯他的拳头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刻。
我是16岁,一个被法律认定为“未成年人”的人。我该有青春,有梦想,有可以依靠的家庭。但我没有。我只有一个无法预知情绪的父亲,还有一个总在沉默中退缩的母亲。
那天晚上,他因为我作业上的一处错题,把我从椅子上拽下来,一边骂我“没用”,一边猛踹我的腿。我大声喊“不要打了”,他却像没听见一样。眼泪不知是疼的,还是气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我能报警吗?”
手机就在客厅桌子上。110,这三个数字我已经默念过无数遍,却从未拨通。我曾偷偷查过资料,知道“家庭暴力”在中国是违法行为,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是可以报警的,而且还有儿童保护热线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可以提供帮助。可我仍然犹豫:警察会管吗?如果他们来了,会不会让父亲更生气?我会不会被“送走”?邻居会怎么看我?
这些问题像荆棘一样纠缠着我,但那一晚,我终于走向了电话。
报警之后,警察确实来了。他们没有吼我,没有责怪我。他们非常平静地和我父亲交谈,也和我单独了解了情况。后来有社工来找过我,说我有权利不被伤害,有权利被保护。我才知道,报警并不意味着背叛家庭,而是一种求救的方式,一种对“不对”的事说“不”的勇气。
可不是每个和我一样年纪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做。有些人还在忍耐,在沉默,在被误解的“家教”里受伤。我们从小被教导“家丑不可外扬”,可谁来定义什么是“家丑”?当家庭成为伤害的源头,逃离才是对自己的保护。
我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没有什么特别。但我希望我当时按下的那通电话,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束微弱的光,照进别人的困境。不是每个孩子都该学会隐忍,更不该把痛苦视作成长的必经之路。
报警,不是错。我们值得被好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