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让我打收条,可钱却没见着?



“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这是张先生最近在朋友圈里发的一句愤怒控诉。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情的确发生了。
张先生是一位普通打工人,几年前因工资拖欠问题将前东家告上了法庭。经过漫长的审理过程,他终于拿到了胜诉判决。按照法院判决,老板应在三十日内支付全部欠款,并承担相应利息。然而,现实并没有张先生想象得那样顺利。
“我接到法院通知,说钱可以领了,结果去的时候,法官让我签收条,写上‘已收到全部款项’。我一看账户,一毛没到。”张先生说,“我就问,钱在哪儿?法官说‘流程就是这样,你先签字,款项才会走账’。”
这操作让张先生满头问号。他找了身边的朋友咨询,也打了市民服务热线,但没人能给出明确说法。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真的先签字打收条,那法律层面上是不是就等于承认自己收了钱?一旦对方赖账,他还能怎么办?
很多人或许和张先生一样,对法院执行流程并不熟悉。在现实中,法院作为“执行人”,有时确实需要当事人配合一些手续,比如签署收条、确认金额、提交银行卡信息等。但问题在于,这一流程必须建立在“真实收款”的基础上。如果钱还未到账就要求打收条,这无疑是程序上的严重瑕疵。
“我不是不配合法院,我只是怕到时候钱真的没了,我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张先生说。毕竟,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司法之路,他深知维权不易,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类似的遭遇并非个例。网络上,一些网友也分享了自己打官司赢了却迟迟拿不到钱的经历,有的甚至等了三五年。赢了官司,却败给了执行,是很多普通人都体会过的无力。
在“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这类问题上,公众呼吁的不只是流程清晰,更是制度公正的底线。在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的建立,不仅来自判决本身的公平,更来自每一个细节的严谨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