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是谁在“玩套路”?



“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这句话最近成了舆论热词,充斥在社交媒体和维权平台,引发了公众对司法程序透明性与公信力的强烈关注。
小王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两年前他因工伤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公司赔偿他一笔不小的金额。判决书下来了,小王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张“收条”——法院要求他签字确认“已收到款项”,但实际上,一分钱也没到他的账户。
“我就像被‘拿捏’了。”小王对身边人说。他不签收条,法院迟迟不拨款;签了收条,钱却还没见影。这种“先签字、后给钱”的模式看似是流程上的安排,实则让当事人陷入两难。更严重的是,它让人质疑:这还是我们信任的司法机关吗?
有律师指出,这种做法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背后原因复杂。有的是法院内部流程设计缺陷,有的是工作人员“为省事”,甚至还有个别地方试图“压案结案”。然而,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把责任强加给已经等待许久的胜诉方,都是对公平正义的伤害。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流程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一个人打官司,最终赢了官司却要靠“妥协”来拿到本该属于自己的赔偿,这种荒诞现实,正在侵蚀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面对舆论压力,一些地方已经回应称将“优化执行流程”,但人们期待的不仅是“流程优化”,更是制度保障与责任追溯。法院作为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该也不能成为套路与推诿的发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