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荒唐!



“法院没给钱就让我打收条”,这句话最近成了热搜上的热门话题,不仅让网友们满脸问号,也让不少法律从业者感到“下头”。在很多人心中,法院作为司法权威,理应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可这起事件,却让人开始质疑——当法律的执行也开始走“形式主义”,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某地一名当事人在历经多年诉讼,终于拿到胜诉判决,满心欢喜地等待执行款到账。结果执行法官却让他先打收条,声称“走流程”,收条一交,钱却迟迟未到位。当事人一头雾水,质问:“钱没到账,凭什么打收条?”而法官的回应却是:“你不打,我们没法往上报。”于是,一份“未付款先收据”的荒诞剧就这样上演了。
在商业交易中,打收条意味着“确认收款”,具有法律效力。可当法院以“行政便利”为由,要求当事人放弃基本的程序正义,这不仅是一种对公信力的消解,更是一种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很多人出于对法院的信任,签了字,打了条,结果后续维权却困难重重。
此事一出,不少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法院也搞PUA了吗?”、“这不就是‘先结婚再恋爱’?”还有人调侃:“以后欠债还钱也可以说‘你先说收到了,我再慢慢转账’?”
调侃归调侃,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如果连法院都在走“先收条后付款”的奇葩流程,那普通人面对不诚信的执行,岂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司法程序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信任和规则,一旦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受损的不只是个案当事人,还有整个社会对法律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