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度解析:确保合理诊疗,保障患者权益



【法律法规网消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深入推进,群众对改革目的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产生了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就群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旨在澄清误解,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针对社会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因为医保基金没钱了,要控制费用支出”的猜测,国家医保局强调,支付方式改革的目标绝非简单的“控费”。改革旨在引导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进行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从而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
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支付方式改革后的支付标准将随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变动等适时提高,确保医保基金支出的持续增长。据统计,每年医保基金支出都维持增长趋势,且高于GDP和物价的增幅。
针对“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的传闻,国家医保局进行了澄清。他们强调,从未出台过此类限制性规定,并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全面排查并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对于医疗机构为完成考核指标而设置的不合理管理措施,将坚决反对并严肃处理。
在按病种付费模式下,为支持临床新技术应用、保障重病患者得到充分治疗,国家医保局引入了“除外支付”和“特例单议”等规则。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可不纳入病种支付标准,显著高于病种平均费用的重症病例可按实际发生费用结算。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在使用新药新技术时不会产生过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保障医务工作者的绩效收入。
国家医保局还建立了面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意见收集机制和DRG/DIP分组规则调整机制,以医务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客观发生的医疗费用数据为基础,对分组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的调整完善。这一机制将确保医保支付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回应医疗机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