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合同却迟迟不上岗?你需要知道这些应对方法



小林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一家知名公司的录用通知,满怀期待地签下了劳动合同。可奇怪的是,合同签完,公司却迟迟没有安排她正式上班,打电话也总是被告知“等等通知”。一周、两周、一个月……她开始焦虑:这算不算入职了?工资怎么算?如果公司突然反悔怎么办?
现实中,像小林这样“合同签了却不安排上班”的情况并不少见。它可能看似是公司流程慢、部门没协调好,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法律风险和权益侵害。
一、签了劳动合同,关系已建立
根据《劳动合同法》,只要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不论是否实际到岗工作,只要合同中约定的起始日期已到,劳动关系就正式成立。换句话说,如果合同里写明5月1日为入职日,那从这一天开始,公司就应承担起用人单位的责任,比如支付工资、缴纳社保等。
二、公司迟迟不安排上班,可能出于多种原因
有的公司签完合同后发现项目变动、岗位取消,或者用人计划调整;还有些则可能存在“虚假招聘”,只是为了完成内部指标,根本没有真实岗位可供安排。不论原因如何,作为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应对,而不是一味等待。
三、你可以这样维权与应对
1. 确认起始日期与合同效力
仔细查看合同中约定的起始时间,如果日期已到,公司就应履行义务。即使尚未实际上班,也可以依法主张工资和赔偿。
2. 以书面形式沟通留痕
向公司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询问迟迟不安排上班的原因,并明确自己的权益诉求。电话沟通易被否认,文字记录更具法律效力。
3. 申请仲裁或咨询劳动监察大队
如果公司长期拖延或态度消极,你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直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工资、违约金等。
4. 尽早寻找备选机会
与其长期处于不确定的待岗状态,不如积极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即便已经签了合同,如果对方违约,你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
5. 保留好所有证据
包括合同原件、入职通知、沟通记录、打卡系统截图等,都是日后维权的重要材料。
签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上班,不仅令人困惑,还可能牵涉到自身权益受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了解法律规定、理性维权,是每一位职场人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