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商品遭退货,商家该如何合法合规处理?



在当前消费环境日益透明的背景下,商品保质期问题成为监管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一旦商品过期被消费者退回,商家不仅面临信誉受损的风险,还要依法依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首先,商家应第一时间确认商品确实已过保质期。若是消费者误判,则应通过票据、批次信息、生产日期等材料予以解释说明,合理沟通,避免纠纷升级。但如果确属过期商品销售,商家则应主动承担责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担退货、赔偿等义务,避免因推诿而陷入更大危机。
其次,商家应完善商品下架机制。超市、便利店或食品经营单位应定期清查库存,对于临期商品设置预警机制,并进行分类处理,例如进行特价清仓(需明确标识)、回收销毁或退还供货商。对于已退回的过期商品,应做好记录,避免再次流入销售渠道。
此外,与供货方建立清晰的追责协议也至关重要。若商品在供货时即接近保质期,商家应与供货商协商退换政策,明确责任划分,防止风险转嫁。
最后,处理过期商品时必须遵循相关法律要求,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严禁擅自转卖、重新包装或用于非法用途。部分地区还要求企业提交过期商品销毁证明,确保销毁过程的可追溯性。
只有依法合规、及时应对,商家才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守住企业的信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