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台新规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



【法律法规网消息】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教育部近日发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详细规定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的责任体系、工作原则和管理要求,旨在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根据新办法,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等级将依据实验室内危险源的存在及其数量进行风险评价,划分为Ⅰ、Ⅱ、Ⅲ、Ⅳ级(或红、橙、黄、蓝级),分别对应重大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级。同时,实验室安全分类则基于实验室主要危险源类别进行判定,包括化学类、生物类、辐射类、机电类和其他类等。
新办法强调,当实验室的用途、研究内容、危险源类型与数量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实验室应立即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价,并据此重新判定其安全类别及级别。此外,在新建、改扩建实验室时,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价需与建设项目同步进行,确保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工作与项目同步完成。
为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新办法要求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和实验人员等,根据各自所在实验室的类别和安全等级,接受相应等级的安全培训,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同时,实验室内开展的科研项目、学生课题或其他实验活动,也必须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风险评估,确保活动在可控的安全环境下进行。
通过实施《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期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